37岁的何先生曾因晚期结肠癌肝转移、腹膜后转移濒临绝境。2017年,他咬牙接受当时年费数十万元的PD-1免疫治疗(K药),通过剂量调整和局部治疗控制病情。如今停药后无瘤生存,而当年天价药不仅有了国产替代而且多已纳入医保,治疗可及性大大提升。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肿)发布的《结直肠癌年鉴》学术会议上,何先生的故事成为越来越多结直肠癌患者的缩影。根据年鉴显示,十余年间,中肿推动肠癌诊疗从“保命”向“保质”跃迁:社区早筛拦截癌变、创新疗法激活“冷肿瘤”、多学科攻坚转移灶、康复关口前移保功能。
粪便初筛破肠镜困局,高危拦截见成效
“肠癌防治的胜负手,在于癌前病变的拦截。”中肿资深首席专家万德森教授强调。最新发布的《结直肠癌年鉴》以亮眼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中肿收治的I-III期非转移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高达87.6%,显著超越国内外平均水平。这份“成绩单”的根基,深植于日益完善的早筛早诊体系。
展开剩余85%大肠癌筛查要锁定糖尿病、肥胖、肠炎及家族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广州市免费筛查采用粪便免疫法初筛(FIT),阳性者再行肠镜,破解公众对肠镜的恐惧,提升依从性。“约4万人初筛可锁定1000名高危,成本仅百元级。”万德森介绍,在广州市越秀区试点构建的社区筛查网,基层医生识别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信号能力提升,2021年早期患者检出占比达35%,较十年前得到了大大提升。
万德森教授坦言筛查工作也面临挑战,如肠镜检查的资源压力与成本平衡。他展望,随着技术进步,粪便DNA检测等更精准的方法成本若进一步降低,将有力推动筛查的精准化普及。社区防控网络的持续优化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是筑牢肠癌防治第一道防线的核心。
免疫联合“点燃”冷肿瘤,器官保留率飞跃
“让占肠癌患者95%比例的、对免疫治疗原本不敏感的‘冷肿瘤’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是近五年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中肿结直肠科单病种首席专家潘志忠教授道出了治疗领域的革命性进展。传统的放化疗对于被称为pMMR型(错配修复正常)的肠癌患者效果有限,完全缓解率约26%。中肿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免疫联合疗法”,成功扭转了这一局面。
潘志忠详细阐述了核心策略: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放疗基础上联合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种组合犹如“点火器”,能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释放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这一策略将患者的肿瘤完全缓解率提升至43%,意味着近半数原本可能需要切除肛门甚至更多器官的患者,肿瘤在术前治疗中完全消失,从而获得宝贵的器官保留(保肛)机会。对于占比约5%的免疫治疗高度敏感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单用免疫新辅助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可高达75%以上,免除手术成为现实。
潘志忠也提到,国产免疫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国内患者广泛受益于这一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这是区别于国际的优势。团队还在探索如免疫组化染色20%阳性表达等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更精准筛选出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MDT协作破转移禁区,耐药困局现曙光
“转移,尤其是肝转移,曾被视为肠癌治疗的‘禁区’。如今,通过多学科团队(MDT)的精密协作和策略优化,它已成为可被攻克的堡垒。”中肿结直肠科丁培荣教授以年鉴数据为证:十年间,700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中肿接受治疗,其中接受局部治疗(手术、射频消融等)的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46.1%,比肩国际顶尖中心水平。
丁培荣深入解读了MDT模式的核心价值。面对复杂的转移性肠癌,不再是某个科室“单打独斗”。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学科的专家,每周在固定时间地点,共同审视患者资料,深入讨论。“治疗理念已发生根本转变,”他指出,“对于肝转移这类全身性疾病,目标首先是利用化疗、靶向治疗乃至最新的免疫治疗进行有效的全身控制。在全身治疗见效,特别是将肿瘤负荷显著降低,达到一个‘无疾病证据’的窗口期时,再果断采用手术、射频消融或精准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彻底清除残余病灶。”这种“先控场,再清剿”的策略,显著提高了转化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
对于曾被视为“绝症”的腹膜转移,中肿同样取得突破。丁培荣特别强调了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热灌注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其获益的前提是必须进行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他解释,如果腹腔内仍有大量肉眼可见的肿瘤未被切除,单纯进行热灌注效果有限且证据不足。年鉴显示,2590例腹膜转移患者在接受规范化的CRS+HIPEC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33.6%,显著优于国内外报道数据。
耐药是晚期肿瘤治疗永恒的挑战。丁培荣分享了团队的最新探索:对于占肠癌4-5%的免疫敏感型患者,虽然免疫治疗有效率很高,但仍有20-30%会出现耐药。团队尝试将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与免疫治疗进行新的组合,在部分耐药患者中取得了“意外”的疗效逆转,为破解耐药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保肛术后六月决定功能保护
错过康复黄金期或成痼疾
“保住肛门,只是成功了一半。如果术后排便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甚至生不如死。”中肿结直肠科李力人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保肛手术后的严峻挑战——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他引用欧美数据指出,高达90%的患者在保肛术后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便频、急迫、失禁等),约40%的患者症状可能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即所谓“厕所依赖”。
李力人深入分析了原因:手术(即使微创)不可避免会损伤支配肛门的神经和盆底肌肉,放疗也会影响组织愈合和功能。他特别指出,女性患者因生育可能已存在盆底损伤,老年患者恢复能力差,在接受保肛手术后发生严重LARS的风险更高。中肿年鉴显示,随着腹腔镜(占比82.4%)和机器人手术(已完成超500例)等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创伤减小,但神经损伤风险仍需高度重视。
“术后6个月是功能恢复的黄金窗口期!错过了,盆底疤痕固化,再干预效果将大打折扣。”李力人教授强调早期、系统化康复介入的极端重要性。中肿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组合拳”。现代医学在合适的实际指导患者进行规范提肛训练、强化盆底肌力。而中医的艾灸(特别是热敏灸)、穴位热疗、中药口服或灌肠融入康复方案则有助于改善控便能力。再辅助以营养、运动、膳食方面的生活方式调节。“患者和医生都要高度重视术后康复,抓住黄金期积极干预,才能真正实现‘保肛’又‘保功能’的目标。”
生存率持续攀高,微创精准惠及更多患者
中肿《年鉴(2010-2021)》勾勒出了十余年来在结直肠癌治疗上的长远进步:非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从83.0%升至86.6%,I期、II期、III期生存率分别达93.2%、87.6%、76.5%。微创手术成主流,腹腔镜占比82.4%,机器人手术突破30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后5年生存率84.6%。肝转移(局部治疗后5年生存率46.1%)、腹膜转移(规范治疗后33.6%)、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积极干预后43.6%)疗效均达国际先进,收治复杂病例能力显著增强。
从何先生的生存奇迹到年鉴的每个数据跃升,彰显中肿在肠癌防治链上的突破。未来,深耕社区早筛、破解难治分型、强化全程康复,将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新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