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7日,在北极圈以北约180海里的挪威海,航行着一艘庞大的核潜艇。这艘潜艇名为“共青团员”号,编号K-278,由苏联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属于685型核动力攻击潜艇,是苏联第三代核潜艇中的一个特殊存在。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性能,北约给它起了一个西方化的代号“麦克”。这艘潜艇全长118.4米,宽11.1米,吃水深度7.4米。其水上排水量为5880吨,而水下排水量为8500吨。潜艇在水面上的最大航速可达到14.6节,而在水下则能达到30.6节。它的最大工作潜深为1000米,极限潜深可达1250米。艇员编制为64人,其中包括33名军官和31名专业士官,这些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专业人才。
“共青团员”号的建造始于1978年4月22日,起初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始施工,但由于备料延误,直到1980年才开始进行第一段的组装。1983年6月3日,潜艇成功下水,并于同年10月20日完成验收,交付苏联红海军。1984年8月1日,它正式加入红旗北方舰队第一潜艇支队,成为苏联海军的一部分。尽管它是一艘战斗艇,但同样担负了试验任务,作为试验艇在1984年到1988年期间进行了多次科研实验。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8月5日,潜艇成功下潜至1020米,打破了当时的军用潜艇潜深纪录。
展开剩余74%在经过五年的试验期后,1988年9月3日,K-278号潜艇正式从试验艇转变为战斗潜艇。凭借其卓越的性能,特别是在深度上对北约潜艇的优势,它成为了苏联海军的一张王牌。在它的服役期间,它多次执行任务,监视北约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动向,特别是在挪威海的巡航中。北约对这艘潜艇极为忌惮,因为其能够在1000米深的海底发射核导弹和核鱼雷,而北约的声呐和反潜武器几乎无法在这个深度对其造成威胁。
1989年2月28日,“共青团员”号正式出发,开始为期90天的战斗巡航任务,目标是监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水面舰艇和潜艇。尽管出发前例行检查时发现潜艇的氧气调节阀存在问题,但由于任务紧迫,潜艇没有进行修理。原定的修理工作被推迟到了返航时。
然而,在1989年4月7日,当潜艇已经完成39天的巡航并正在向基地返航时,意外发生了。在一个星期五的上午10点25分,潜艇的各舱值班员按规定开始巡视检查。就在10点55分,最后一个舱室的值班军官诺达里·布赫尼卡什维利海军准尉在检查时发现了火灾,立刻向指挥舱报告并尽力灭火,但无济于事。指挥舱的温度显示出火灾的严峻,火警警示灯闪烁不止,舱内温度已超过华氏160度。瓦宁上校得知火灾后,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封锁舱室并尝试通过释放氟利昂气体灭火。然而,由于氧气调节阀的未修复,大量的氧气被释放,导致火势愈演愈烈。潜艇内的温度飙升至华氏1000度,火灾迅速蔓延,潜艇的局势变得非常危急。
在此过程中,潜艇内的通信系统出现故障,艇员们不得不徒手扯电线,扑打仪表上的火苗。火势蔓延至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并导致反应堆关闭。此时,潜艇的内部状况已经十分危险,船员们只能依靠便携式呼吸器进行自救,并尽力保持通讯联系。紧急呼救电报被发送至北方舰队司令部,但由于破译需要时间,救援行动的起步非常缓慢。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潜艇的状况持续恶化,火灾失控,艇体开始逐渐下沉。尽管空中伊尔-38反潜巡逻机已经开始前往事发地点,并投下了救生筏,但由于种种原因,救援工作进展缓慢。潜艇最终在16时35分沉没,只有少数艇员幸运地逃脱了死亡的命运。
1989年4月8日,苏联塔斯社发布了事故的消息,随后北方舰队为失去的艇员举行了追悼仪式。事故导致69名艇员中42人遇难,最终只有27人生还。该事件不仅标志着“共青团员”号的终结,也成为了冷战时期一段悲壮的历史。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