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品牌搞事情的“杀手锏”,愈发不是单纯地拍拍广告、走秀、送点小样,而是玩起了各种联名、主题派对,乃至整合社交、圈层大事件,一整个把娱乐和潮流撕吧撕吧揉进现实,谁还敢说“时尚是死板的”?上周这场TOMMY HILFIGER为电影《F1:狂飙飞车》举办的专场观影,直接就是一出“速度与优雅”无缝衔接的现场大秀。把赛车迷、时尚控、VIP、博主、媒体拉到上海嘉里中心跟杭州万象城两头分会场,灯光一按,车队造型一亮,电影还没开始,脑补的BGM都带着马达声。
场面咋个说,不仅是热闹,简直就是沉浸。嘉宾们身上一片新款TOMMY夏季系列和APXGP限量版,随便一扫,场内分分钟能拉出来一场T台走秀。说白了,这气氛下哪还像单纯看片,明显是一场中西合璧的狂欢。“电影现场都成时尚‘大秀场’了”,这话是真滴实在。再看到品牌Logo在现场各种细节溜达,尤其放到电影里的赛车、头盔、车服上刷刷刷刷闪,那种“我不仅懂设计,还在大场面持证上岗”的自信劲儿,谁不服?
其实TOMMY HILFIGER搞这档子事儿,细细扒拉下去还真不是今年才“追风”。要说F1方程式有个啥独特气场,那绝对是速度、激情跟烧钱叠buff叠起来的巅峰。而TOMMY,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就爱跟极限飙车分分钟合影打卡。90年代,人家敢在莲花、法拉利、奔驰车队的赛车服上印自家Logo,别的品牌还在犹豫是走甜美风还是商务风,TOMMY早就把潮流和竞速玩的明明白白。有人可能会说,“给贴点钱挂个LOGO能有多大能耐?”可F1圈子里,有多少豪门企业,都抢不来坐在首发线上的位置?这背后拼的不是钱,是审美,是格局,是胆儿大。
到了近些年,TOMMY一看老友梅赛德斯奔驰还在,立马又官宣成为凯迪拉克F1车队官方服装合作伙伴。不服不行,连续三大车队加持,时尚与速度,双份buff,玩得云里雾里却偏偏百看不厌。
反过来,品牌在时尚圈的烙印也和这场快闪活动一脉相承。不要光盯着单品本身,更要看背后玩的那点“场景感”。就像这次Damson Idris——对的,那个混时尚圈无压力、在Met Gala驾着APXGP赛车霸气出场的小哥,还外带拍了APXGP主题的大片。这事不是拍个海报就完,而是把一整套赛道氛围感拉满。说到底,时尚早就不是只穿在身上的衣服,而是四面八方给你融进日常生活的体验,真会玩,全境沉浸。
再说回这次观影夜,说是电影首映,真不如说是赛车文化和时装文化的大型混剪。现场的嘉宾一个个状态拉满,镜头下的的确确有人光顾着合影分享“战果”,差点忘了电影正片还没开始。其实也可以理解,现在圈里信息流窜得飞起,谁还愿意老老实实矜持着?碰上这种时髦大事件,没整两张自拍还真对不住朋友圈。
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波潮流移植,真的能打动谁呢?别忘了,电影里头APXGP只是一个虚拟车队,真真假假一线牵。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品牌自己手把手从剧情里捞出灵感,顺势做成APXGP限量系列嘛。过去讲跨界,还停留在“我影你衣”,这回直接电影、时尚、速度、车队概念全面串联。谁说“IP经济”只能蹭热度?看TOMMY这波操作,分明是在造自己的风口。
说回来,这场活动核心到底是啥?表面看,品牌掏心窝子地想把“APXGP”这一全新IP植入国内消费者心智,倚靠电影大IP提升曝光度。但话再转细一点,也不能忽略:当不少传统时尚品牌还在试图用T台和高冷海报刷存在感,TOMMY早就悟到得蹭新潮流、融媒体,在大场面里埋产品线。你想啊,平时一个服装品牌要跳出来讲赛车,多少人会真听你讲速与激情?但有了电影作媒,两头资源缠绕、叙事立体,时尚和竞速这事儿一下子就说通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不是只有赛道上的选手才配享用高级装备。这会现场到处都是VIP和合作方,一水儿穿着APXGP、夏季系列的时装,隐约就把“赛车美学”普及成了新生活方式。咱们平头老百姓也不是遥不可及,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沉浸互动正是品牌想传达的——时髦不是刻意装,而是大胆秀出态度。你在乎的,也许就是那种和大场面同步、和潮流同频的参与感。
再回到观影体验,放在以前,首映专场也就是走个流程,拍拍照,发稿完事。这回不一样。品牌把自家年度系列的时尚元素全挂在现场,嘉宾只要入座,就是“移动广告牌”。电影本身主角刷脸,现场人人都是配角,而且一个比一个自带滤镜。要说TOMMY的野心,无非就是想让观众在两小时电影外场还能记住一句:你穿的那套,和荧幕上的同款,没什么差别——你和主角差的,只是一个赛道机会。
其实也想过,品牌为何非得拼命往“极限竞速”这个好莱坞大IP贴。说白了,时尚界那点“卷”,如果不搭点科技感、未来感,谁还会埋单?特别当下这个社交、流量为王的年代,消费者不是缺衣服穿,是对新鲜叙事和极致体验上头。这种把品牌、电影、圈层、文化一把搅和的玩法,等于告诉大家:“我们一直在创新,千万别把我和传统定义绑死。”
到了高潮部分,其实活动一开场,各路媒体已经摩拳擦掌,恨不得全网抢头条。等电影结束,现场一顿复盘,朋友圈、微博、小红书就开始“同款推荐”,明里是追星影帝,暗里推的其实是这场活动主line—“赛道新时尚,咱也能定义”。
慢着,这么一大圈绕下来,真的只有品牌和粉丝赢麻了吗?其实这场赛事的赛道,藏着一条消费升级的暗线。不是单纯地卖衣服卖情怀,更是在激活一代人身上的“竞速基因”和自我表达欲望。你在现场感受到的边界感消失,无非是TOMMY想说:“这些潮流,不止属于明星,也想让你拥有。”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高级感、大场面是一码事,可也考验人心。真要想这股热潮卷得长久,品牌还得琢磨点更接地气的玩法,别让“贴牌跟风”成了唯一标签。说来容易做来难,要不然怎么这么多年,方程式和时尚的结合体里还是TOMMY最会玩?你以为全靠工业流水算计,都不知道马达轰鸣背后,藏着多少年市场嗅觉的敏锐和坚持。
哦对了,如果现场气氛能再多点“宝藏互动”,比如通过游戏、定制周边、更多社交嵌入,估摸着未来的种草工程还会更深。毕竟,今天主场的F1只是个开端,明天谁还知道,TOMMY会不会再搞个电竞联名、户外探险?
转了一大圈,说穿了,这场F1电影的首映,不就是品牌、时尚、速度的年度狂欢派对?在这快节奏、无边界的新消费时代,谁不想站在C位赶一次风口?
你的“速度时尚”理解又是哪一种?说说你的答案,咱评论区等你来唠!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配资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